基本信息

九世之仇

发音:jiǔ shì zhī chóu

简拼:jszc

类型:贬义成语

结构:偏正式成语

用法:作宾语;指久远的深仇

出处:《公羊传 庄公四年》:“九世犹可以复仇乎?虽百世可也。”

解释:九世:九代,形容历时久远。指久远的深仇。

示例:九世之仇,百年之德,至于今而始报之子孙,即报者亦不知其所以。

九世之仇

       春秋时期,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,夷王三年,齐侯因此被周夷王活活烹杀。齐人哀之,谥为哀公。自哀公开始,传九世到齐襄公姜诸儿,齐襄公出兵灭纪国,为齐哀公报仇。齐襄公是齐桓公的兄长。春秋三传对此事曾有争议,因为当时的风俗是,家仇只论五世。公羊传认为国仇不受世代限制,左传反对。
       后来,汉武帝说:”齐襄公复九世之仇,《春秋》大之。”遂坚决北伐匈奴。因为汉高祖曾有“白登之围”被迫贡献金帛女子的耻辱;吕后也遭遇过匈奴致书之辱;文景两代,也都不断遭受匈奴入侵,所以,汉武帝决心复仇,解决边患。


 


昔齐襄公报九世之仇,士B323卒荀偃之事,是故《春秋》美其义,君子称其信。夫伯游之恨于齐,未若太公之忿于曹也;宣子之臣承业,未若仁君之继统也。且君子违唯不适仇国,交绝不出恶声,况忘先人之仇,弃亲戚之好,而为万世之戒,遗同盟之耻哉!蛮夷戎狄将有诮让之言,况我族类,而不痛心邪!夫欲立竹帛于当时,全宗祀于一世,岂宜同生分谤,争校得失乎?若冀州有不弟之慠,无惭顺之节,仁君当降志辱身,以济事为务。事定之后,使天下平其曲直,不亦为高义邪?今仁君见憎于夫人,未若郑庄之于姜氏;昆弟之嫌,未若重华之于象敖。然庄公卒崇大隧之乐,象敖终受有鼻之封。愿捐弃百疴,追摄旧义,复为母子昆弟如初。今整勒土马,瞻望鹄立。

九世:九代,形容历时久远。指久远的深仇。

九世:九代,形容历时久远。指久远的深仇。

与九世之仇相关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