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仁由我而死寓意
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。
《资治通鉴》中都记载,西晋灭亡后,琅邪王司马睿南渡,在江南士族中颇有影响的王敦和王导两兄弟拥戴其在建康称帝,是为晋元帝。晋元帝也很器重王家之人,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: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。可见王氏家族的势力了。
后来王敦掌握军权,为晋元帝所猜忌,制约不成激怒了王敦率军进攻建康,王导在朝中为相,自然要受牵连。王导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,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。当时有一人,名为周顗,字伯仁,与王导有交。他进宫见皇帝时,路过宫门,王导向他大呼:"伯仁,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了!"但当时周伯仁未加理睬,进宫后却向皇帝大力保证王导的忠诚,言辞极为恳切,晋元帝听之。周伯仁好酒,在宫中饮宴得大醉后出宫,王导此时还在宫外候罪,又呼伯仁救其身家性命,而伯仁又未理睬,反对随从说:“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,换取金印,挂在手肘后!"由此结下误会,王导怀恨在心。实际上周伯仁回到家后又上书为王导陈辩无罪之辞,而王导对此种种皆不知晓。
到朝廷不敌王敦军队,王敦进了石头城之后,即纵兵杀害反对他的大臣与宦官。王敦问其兄王导:"伯仁声望很高,请他任三司应该可以胜任。"王导不说话。王敦又问:"难道只能当令或者仆?"王导还是不回答.王敦说:"那就只有杀掉了。"王导仍不回答,于是王敦下令斩伯仁。
后来王导整理文库时找到了周伯仁上书为他开罪的奏折,得知真相,大哭说:"我虽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,幽冥之中,负此良友!"
其实由此可见,伯仁之死,虽误会使然,但伯仁自己行事放旷,却是这悲剧中不可忽略的因素。若非伯仁自始至终不肯与王导陈白事实,就不会有后来王敦欲杀而王导默许的事情发生了。这告诉我们,为人需得谦和,而对他人,更是不能于生死之事上顾忌太少,毕竟多数的人只相信眼见为实,伯仁只是保持沉默,在王导看来已经是未守朋友之义,而后大醉并出言辱刺激王导,更是不该。王导之记恨,虽有心胸狭小之嫌,但非全他之过。
帝使侍中王彬劳敦。彬素与顗善,先往哭顗,然后见敦。敦怪其容惨,问之。彬曰:“向哭伯仁,情不能已。”敦怒曰:“伯仁自致刑戮;且凡人遇汝,汝何哀而哭之?”彬曰:“伯仁长者,兄之亲友;在朝虽无謇愕,亦非阿党,赦后加之极刑,所以伤惋也。”因勃然数敦曰:“兄抗旌犯顺,杀戮忠良,图为不轨,祸及门户矣!”辞气慷慨,声泪俱下。敦大怒,厉声曰:“尔狂悖乃至此,以吾为不能杀汝邪!”时王导在坐,为之惧,劝彬起谢。彬曰:“脚痛不能拜!且此复何谢!”敦曰:“脚痛孰若颈痛!”彬殊无惧容,竟不肯拜。 王导后料检中书故事,乃见顗救己之表,执之流涕曰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,幽冥之中,负此良友!”
伯仁:晋周顗的字。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