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而有证文言文
书曰:“予欲观古人之象。”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。孔子曰:“吾犹及史之阙 文,今亡矣夫。 ”盖非其不知而不问。人用己私,是非无正,巧说邪辞,使天下学者疑。 盖文字者,经艺之本,王政之始。前人所以垂后,后人所以识古。故曰:“本立而道生。 ”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。今叙篆文,合以古籀。博采通人,至于小大。 信而有证,稽撰其说。将以理群类,解谬误,晓学者,达神恉。分别部居,不相杂厕也。 万物咸睹,靡不兼载。厥谊不昭,爰明以喻。其称易孟氏、书孔氏、诗毛氏、礼 周官、春秋左氏、论语、孝经,皆古文也。其于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
汉·许慎《<说文解字>序》节选译文
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,(无意中)得到了《礼记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等古文典籍。 (古文典籍)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《左传》。一些郡县、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。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。 (这些古文字资料)彼此多相似,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,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。世人无知,极力否定、诋毁古文,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,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,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;(认为古文)是诡变正字,搅乱常规;(认为拥护古文的人)是想借它炫耀于世。
很有一些儒生(喜欢凭着臆断)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《经》义。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,说什么「文字是父子相传的,那里会改变昵」?他们竟然瞎说:“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。”“人握十是斗。”“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。”掌刑官解说法令,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,比如“苛人受钱”(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,索取贿赂,“苛”是“诃”的假借字,可是)有人说,“苛”字(上为“止”,下为“句”),意思是“止句”。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,(这些解说)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,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。粗俗浅薄的人,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,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,(他们)没见过宏通的学问,不知道汉字的规律、法则,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,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,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。 (他们)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,又看到《仓颉篇》中有“幼子承诏”一句,便说《仓颉篇》是黄帝时代写的,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,让幼子承嗣的深意。他们迷误不通,能不违背事理吗?
《尚书》记载,舜帝说;“我想看看古人绘制的图像。”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,必按旧典行事,而不穿凿附会。孔子说:“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。”又说:“(这种‘存疑精神’)现在的人没有了啊! ”(‘存疑’)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,(而是担心)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,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;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、研究者造成疑团、困扰。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,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,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,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。孔子说:“本立而道生”,这是因为(确立了根本)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,而不会再受困扰。现在我叙列篆文,参照古文、籀文,博采诸家之说,做到出言无论大小,都确凿有证,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。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,剖辨谬误,使学习的人了悟(文字的本原),通达文字的妙意。我采用分立部首、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,使它们不相错杂。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里见到,没有哪一样不涉及、不记载的。遇到读者不易明了的事物,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。书中提到孟喜的《易经》,孔安国的《尚书》,毛亨的《诗经》以及《周礼》《左传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等,都指古文版本。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,就告缺不论。
形容事情有凭有据,真实可信。
信:确实;证:证明,真实有凭据;形容事情有凭有据,真实可信。
信而有征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