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风流酝藉
发音:fēng liú yùn jiè
简拼:flyj
类型:褒义成语
结构:联合式成语
用法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文章等
出处:《隋书·儒林传·元善》:“善之通博,在何妥之下,然以风流酝藉,俯仰可观,音韵清朗,听者忘倦,由是为后进所归。
解释:风流:风度,标格。酝藉:含蓄而不显露。形容人风雅潇洒,才华横溢。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。
示例:宋秦晁周柳辈各据其垒,风流酝藉,固亦一洗唐陋而犹未也。
《隋书·儒林传·元善》译文
元善,河南洛阳人。祖父元叉,是西魏侍中。父亲元罗,最初担任梁州刺史,到元叉被杀时,逃到梁国,官至征北大将军、青冀两州的刺史。元善年幼时跟着父亲到江南,他天性好学,于是通读了五经,尤其精通《左传》。侯景之乱时,元善到了周国。周武帝十分敬重他,让他做了太子宫尹,赐爵为江阳县公。他常常拿经书教授太子。开皇初年,做内史侍郎。高祖每当看见他就说:“一表人才啊!”凡是陈述事理的奏书,读来抑扬顿挫,令人注目相看。陈国派使臣袁雅来问候,皇上命元善到馆舍中接受国书,袁雅出门时见元善却不行礼。元善说过去办事有敬拜的礼节,袁雅无话可答,就向他下拜,行礼后就离去了。后来又升为国子祭酒。皇上曾经到学校行拜师之礼,命元善讲《孝经》。于是元善详细陈说书中的内容与道理,同时又用含蓄的话来劝谏皇上。皇上十分高兴地说:“听了江阳县公的一番话,令人振奋。”皇上赏给了元善一百匹绢,一套衣服。元善的精通广博,次于何妥,但是他风流蕴藉,举止潇洒,话音清楚明朗,听的人可以忘记疲倦,因此后辈们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。何妥时常心中不服,想使元善折服。因为元善讲《春秋》,刚一开讲,儒生们就全到齐了。元善私下对何妥说:“人的名望已经决定,希望你不要使我为难。”何妥答应了。到了讲学的场所,何妥便援引古今的疑难来发难,元善大多不能回答。元善心里很忌恨,两个人因此有隔阂。元善认为高赹有做宰相的才能,曾经对皇上说:“杨素粗俗,苏威怯懦,元胄、元,是如同鸭子一样的小人。可以交给国家大事的人,只有高赹。”皇上当时认为是对的,到了高赹有了罪过,皇上因为元善曾经为高赹说过话,很是责怪抱怨他。元善忧虑害怕,以前就患有消渴病,于是病重而死,死时六十岁。
元善,河南洛阳人也。祖叉,魏侍中。父罗,初为梁州刺史,及叉被诛,奔于梁,官至征北大将军、青冀二州刺史。善少随父至江南,性好学,遂通涉五经,尤明《左氏传》。及侯景之乱,善归于周。武帝甚礼之,以为太子宫尹,赐爵江阳县公。每执经以授太子。开皇初,拜内史侍郎,上每望之曰:“人伦仪表也。”凡有敷奏,词气抑扬,观者属目。陈使袁雅来聘,上令善就馆受书,雅出门不拜。善论旧事有拜之仪,雅不能对,遂拜,成礼而去。后迁国子祭酒。上尝亲临释奠,命善 讲《孝经》。于是敷陈义理,兼之以讽谏。上大悦曰:“闻江阳之说,更起朕心。” 赉绢百匹,衣一袭。善之通博,在何妥之下,然以风流酝藉,俯仰可观,音韵清朗,听者忘倦,由是为后进所归。妥每怀不平,心欲屈善。因善讲《春秋》,初发题,诸儒毕集。善私谓妥曰:“名望已定,幸无相苦。”妥然之。及就讲肆,妥遂引古 今滞义以难,善多不能对。善深衔之,二人由是有隙。善以高颎有宰相之具,尝言于上曰:“杨素粗疏,苏威怯芃,元胄、元旻,正似鸭耳。可以付社稷者,唯独高颎。”上初然之,及颎得罪,上以善之言为颎游说,深责望之。善忧惧,先患消渴,于是疾动而卒,时年六十。
形容人风雅潇洒,才华横溢。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。
风流:风度,标格。酝藉:含蓄而不显露。形容人风雅潇洒,才华横溢。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。